铁精粉是指开采出铁矿石经选矿加工后,金属铁成份达到65%左右的精矿,是钢铁冶炼的主要原料。 TFe≥71.5%,盐酸不溶物≤0.3%的铁精粉称为超纯铁精粉,超纯铁精粉主要用于粉末冶金工业。
2020年12月,国家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就保障钢铁产业安全方面提出了包括: 推进国内重点在产矿山资源接续建设工作,支持一批竞争力强的国内矿山企业开展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促进难选矿综合选别和利用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措施,从而不断强化国内矿产资源的基础保障能力。 国家产业政策对于矿石综合利用和资源保障工作的支持为我国铁矿石采选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2023-2028年中国铁精粉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铁矿石的主要用途是钢铁生产的原材料,而钢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材料,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行业,包括建筑、机械、汽车、船舶等领域。 铁矿石作为矿产资源采选行业,位于产业链的最前端,下游行业主要为钢铁行业。 属周期性行业,与宏观经济相关度高,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明显。 同时,铁矿采选业的发展也受下游钢铁行业和其他下游行业的影响,生铁、粗钢和钢材的产量直接决定铁矿石的需求量。
2012-2020年我国生铁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20年我国生铁产量达到8.88亿吨,同比增长9.66%;进入2021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国家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下,生铁产量同比下降2.14%,2022年我国生铁产量为8.64亿吨,同比下降0.58%。
我国的铁矿石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四川、新疆、内蒙古、山东和安徽等地,其他地区分布较少,而铁矿石需求地域分布的不均衡亦导致运输费用在铁矿石产品最终销售价格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铁矿石产品销售也存在一定区域性。从新疆铁精粉产量来看,2022年上半年新疆铁精粉产量为265.64万吨。
近年来,受我国加大对非法矿山开采企业取缔整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过剩产能以及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等三方面因素影响,我国从事黑色金属矿采选企业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2022年末,我国从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务企业已由2013年3,614家下降至1479家,降幅高达59.08%。
进口来看,2019-2022年我国铁精粉进口量均在1亿吨以上,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铁精粉进口量为12434.51万吨,同比增长0.75%,进口金额为165.43亿美元,同比下降27.81%。
我国铁精粉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秘鲁、加拿大、南非等地区进口,据统计,2022年进口量分别为2770.54万吨、2386.29万吨、1622.57万吨、1197.1万吨与837.1万吨,合计进口量占比70.88%。
铁精粉作为生铁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根据行业生产水平,以品位在60%以上的铁精粉生产生铁,可将铁精粉消耗量与生铁产量按照1.6:1的平均水平进行计算,据计算,2020年、2021年与2022年我国铁精粉需求量分别为14.21亿吨、13.90亿吨与13.82亿吨。
国内铁 精粉基本为现货交易,其价格在国际铁矿石协议价、国内铁精粉供求状况及国际铁矿石现货价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其波动与进口铁矿石价格波动高度相关。 国产铁精粉在国内地区间的价格差异,主要由局部地区的供需情况和运输距离因素决定。 由于我国铁矿石采选行业布局分散、原矿品位较低、生产成本较高,导致我国铁矿石定价能力较弱,同时,受限于产品的供不应求以及就近销售的模式决定了不同区域内的铁矿采选企业之间一般不产生直接竞争。
从2000年到202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经历了飞速发展,从2000年10080.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10207.2亿元,复合增长率24.31%。期间除了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整体运行良好,再加上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行,未来我国钢铁产业仍将在一定时期继续保持高消费特点以及下游需求持续增长趋势,从而有利于铁矿采选行业的发展。
为逐步摆脱严重依赖海外进口矿石,提高自给率,保障钢铁产业安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铁矿采选行业的发展,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发利用国内外的铁矿石资源。2022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发改产业[2022]273号)中,提出了18条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具体措施,其中包括支持企业投资开发铁矿等国内具备资源条件、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矿产开发项目。国家产业政策对于矿石综合利用和资源保障工作的支持为我国铁矿石采选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