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新疆的土地,凌冽的寒风迎面袭来,令我不禁捂紧了自己的外套。冬日的气息和氛围,就仿佛浅淡而透明的“舞台干冰”,阳光透过朦胧的车窗,打在我的手背上,带来一丝暖意,而我们此行的第一个主角,在寒风中向我们热络地招手,催促我们快一点赴这场冬天的“约会”。
踱步踏入昌吉基地的大门,在冷风中放哨的白杨站成一排,叶片已在冬的凛冽中凋谢殆尽。白雪覆盖的基地库房、办公楼,整齐停放的运载设备,脚下踩雪的咯吱声,诉说着西北广袤天地中特有的气质。
“目前正值项目生产大忙的季节,大伙都保生产去了,留守基地人员和设备都不多。”基地主任卜文杰说。
昌吉基地是公司西部的大后方,占地面积100亩,是具备设备存储、检维修、物资储备输送、人员中转等综合功能的西部设备基地,承担着辐射全疆施工项目的服务保障工作。
“我们在基地工作的员工,一年在这里最少也要9个月。在这的时间可比在家呆得多。”
50岁的卜文杰已经在昌吉基地工作了十年,十年风雨,记载着这个基地的辉煌过往,也见证了公司西部勘探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一直对员工说,工作在基地,要随时处于备战状态,有任务要尽快组织实施,尽快支持到位,服务项目是基地的首要任务。”老卜说道。
冬阳的照耀下,蓝白相间的设备库与检修场地干净整洁,沙漠车、可控震源的车灯仿佛一双双眼睛,无比惬意地欣赏它们近旁的冬日景致,走到食堂边的菜地,老卜自豪地指给我们看,“这里今年要种沙葱、豆角、西红柿、胡萝卜,这边今年要架起葡萄架子,让员工们吃上咱自己的绿色蔬菜、水果。”
新疆大地的广袤,身处其中才能领会。我们向北而行,驶向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缘、石河子市北的征二井三维项目。映入眼帘的白杨从枯枝凋零到穿上了银装,冬天之于北疆,仿佛淡妆之于戏角儿,在洗尽铅华后,也更为动人。
我在寒风凛凛的检修场地找到了乔熙普,这名90后同时也是项目装备保障团队的组长。据他介绍,这个项目是首个极寒条件下大沙漠区高效采集项目,采用“可控震源+全节点”施工模式。工区地表主要是沙漠、农田等,地表复杂、植被茂密。
“今年是北疆最冷的一年,最低温度能到零下40度。车辆不热车,很容易‘趴窝’,除夕夜司机从床上爬起来了3次,才保证初一正常出车。”乔熙普说。
冷,不仅是对人的考验,也是对设备、对项目整体运行的考验。震源班组的交接都在在野外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为了防止震源落板滑车等现象,他们给震源穿上了“防滑鞋”,同时每台震源都配备了雪铲,不定时清理震板的积雪,确保震源随时进入生产状态。项目运行至今,可控震源出勤率达到99.5%。
轰鸣的震源声奏响了一首昂扬的乐曲。在这静谧的季节,物探人一抹红装点缀在银装素裹之间,绽放出青春的昂扬与激情。
次日,我们来到地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轮台基地,窗外的暖风拂过,已经零上10度的南疆天气,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湛蓝的天空下黄色的沙土一望无垠,路边的胡杨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打磨,充满了自然气息,不禁让人联想到那“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的检修车辆,打听修理大师邓海滨,马上就有人带着我们找了过去,他正在检修一台德国曼卡TGS,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摇头否定,边检查边告诉助手,记录下来,仿佛医生在为患者听诊。
“这批车有年头了,你看着新是因为保养的好。这车在沙漠里可是宝贝,好用的呢。”基地主任李开富说道。
“这车就像个千金大小姐,精贵着呢。这两年有五台车出现了动力不足,这台就是。由于目前没有专用电脑检测仪,我们只能通过仪表盘调取车辆电脑内的故障码,作为故障参考,采用逐项排除法,恢复车辆动力。”邓海滨在检查完后说道。
“2016年请曼公司的人来修过一次,花费近10万元。这成本哪吃得消哩!”邓海滨说,“我们现在搞了个攻关小组,已经修好了2台动力不足的曼卡,并投入了顺北10号带施工项目。”
邓海滨已从事维修工作30年,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其中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的开发分动器自动保护装置等成果多次获得油田技师协会、局级、公司级荣誉。
“邓工就是我们这的‘鲁班大师’,有了他的这些发明创新,为大伙解决了好多难题。”李开富说道,“有他在,大伙都放心。”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物探人挺拔的身影。卜文杰、乔熙普、邓海滨和许许多多的物探人,他们把青春、汗水、智慧奉献给这片广袤的大地,在这宽广无垠的荒漠、戈壁,书写属于物探人的壮丽篇章。(曹震)